查看原文
其他

央视小编与AIGC的博弈,总台爆款作品实战内幕

菊霞 宗尧 吴浩 观媒 2024-06-26

欢迎大家关注并设为星标


潮AI微短剧《二月二 龙抬头》是央媒第一个AI国潮风格微短剧,从3月11日(农历二月二)发布至今,该部试水之作仍在AI圈内热议,长尾效应显著。

AI国潮“龙抬头”的诞生

2024年,被业界称为“AI全面落地元年”。Sora亮相,风起云涌。
站在风口,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与总台技术局联手出击,极限挑战,用AI生成式技术制作微短剧。
经过天马行空的头脑风暴,央视新闻团队决定将这场AI微视频的主题定为“龙抬头”。古老的文化图腾,与最新的AI科技碰撞,带来耳目一新的冲击力。而龙年话“龙抬头”,具备新闻属性,也自带话题价值。
团队锁定目标:用AI技术打造以寻龙少年为主角的国潮风格微短剧!于是,跨中心、跨部门、跨科、跨专业的主创团队迅速组建完毕。
其实,当时恰逢全国两会期间,主创团队成员都是一人身兼数职,各种资源极其紧张。央视新闻通过运用项目管理工具技术和方法,加上全程AI助力,技术团队效率超高,仅仅用了两天左右,就生成了初版脚本的绝大部分图片。15天后,《国潮AI微短剧|二月二 龙抬头》就飞龙乘云,全网上线传播。
作品于3月11日早上7点准时发布,仅1小时,便获得“中国记协”点赞转发;3小时后,全网置顶;24小时内,被180多家媒体争相转发,登上《象舞指数主流媒体短视频周榜》非时政类榜首。
网友点赞转发;科技博主自发逐帧解读;更有热心网友进行英文翻译二次创作。《二月二龙抬头》全网播放阅读量迅速破亿。
观媒·传媒大观察注意到,众多赞誉中,“丝滑”二字成为最形象、最专业的评价。其实,109秒的“丝滑”背后,藏着三场激烈的“博弈”或者说“纷争”。其中的思维碰撞、权衡取舍,正是当下AIGC创作中常见的痛点与难点。兴许我们的“项目复盘”,对AI感兴趣的诸君,稍有参考价值。
第一场
中国龙与西方龙的博弈
创意很诗情,AI很骨感。
央视新闻主创团队发现,AI出品的龙,不少带着“暗黑艺术”,因为在西方语境下的龙(Dragon)含有“凶残恶龙”之意。
彼龙非此龙。
于是,技术团队加入了“提示词”,叠加了AIGC后缀关键词:青花瓷、朱砂红、水墨丹青……
终于,在唯美的国潮语境中,一条“萌哒版”中国龙出现在玲珑少年身旁。

解决了主角龙的“身份”问题,主创团队从四个层次,来寻找中国龙,刻画中国龙。
第一层是非遗之龙,如桌上的非遗糖龙、屋脊兽中的琉璃龙、古建筑上的云龙石雕等。
第二层是象征之龙,如祈愿丰收的鱼龙舞、钱塘潮汐、九曲黄河等。
第三层是科技之龙,如高铁巨龙、神舟飞龙问苍穹、“蛟龙”号出深海等科技巨龙;
第四层是意蕴之龙,即“龙抬头”,戴龙帽的小萌娃代表龙的传人,是一种精神的升华。
该片的成功,编导的脚本功不可没。技术团队每天根据脚本更新,不断问道AI,两天一个脚本,共出了11版,AI出图超千张,再生成AI视频。
第二场
新闻真实与艺术想象的权衡
开工伊始,主创团队就碰到了一连串灵魂拷问:电视报道,是否有加入AI的必要性?
AI加入,是否破坏新闻的真实性?
AI生成,是否必然带来失真?
试看一例,法国诗人朱迪特·戈蒂耶称赞,中国是“一个为诗人建立庙宇的圣地”……这句文案,根本难以用“真实”画面精准对应。不过,求助AI,10秒钟搞定。
将抽象具象化,正是AIGC的最大优势。
制作龙抬头微短剧时,主创团队选择“闯入中国龙的童话世界”为叙事框架。这样,既有了龙年说龙的新闻切口,又可以突破真实性“束缚”。
AI技术让新闻真实与艺术想象完美融合,流程再造,降本增效。
本片最大“施工难点”,来自编导提出的艺术创意,那条与飞驰的高铁合而为一的龙。
AI初期出产的一堆奇葩图,差点让小编哭晕在机房,好在,千淘万漉,最终选定的图令人满意。
内容团队顺势追加了“既要、也要、还要”的需求——既要新闻的真实性,又要AI的艺术想象力,还要虚实衔接。
在实景与幻象之间,主创团队需要寻求新闻的真实性与AI艺术想象力的平衡。
片中,钱塘潮潮汐逶迤沙洲的画面,来自摄影爱好者的航拍;“蛟龙号”载人潜水器作业的画面来自新闻报道;火箭喷火腾空的特写以及从中国空间站俯瞰地球的画面,则是用真实影像进行的一比一的AI转绘……
真实影像与AI转绘的无缝衔接,赢得了网友们的赞誉。一些网友get到主创的良苦用心,留言点赞片中实景与幻象之间,仿似加入不少“柔顺剂”。还有科技博主逐帧解读,称赞“无缝衔接,妥妥的大片既视感,这种创意和技术的结合,真是让人叹为观止”。
第三场
视觉优先与文案先行的较量
这部AI微短剧的成功,童声AI配音是一大亮点。

一开始,创作团队分为“禅宗”与“写实”两派,前者主张视觉至上,后者坚持文案先行。

第一版成品仅有配乐,虽然脚本扎实,AI炫酷让人惊艳,但是无法让大多数网友快速理解创作意图,AI的视听冲击力被打了折扣。经过讨论,团队决定还是需要加上“自叙体”旁白。
关键时刻,文案高手出手,将脚本串成了一个“寻龙少年记”的故事。
临近发布,开篇又加入童谣:“龙角星,东方升;二月二,大地兴”,以“速写”手法勾勒了“龙抬头”的节庆背景。
视觉优先和文案先行,各有千秋,最终在AI撮合下,两派握手言和,双赢了。
作品合成时,团队发现AI念到“去塞北江南”时,“塞”字的发声接近于sāi,创作团队并没有修改它,这阴差阳错的读法,更贴合一个五六岁小朋友娓娓道来的状态。
文案的加入,让原片增添了一个美丽的“bug”。而一个犯错的AI,更有人间温度!
头戴龙帽的小男孩,萌态可掬,成为AI龙娃中最靓的仔,技术团队戏称其为“盲盒中奖”,不可复制。小龙娃贯穿全片,既承载了叙事的起承转合,又避免了生成式AI视频过度炫技之嫌,堪称画龙点睛之笔。
《国潮AI微短剧 | 二月二 龙抬头》这场在总台AI风洞中诞生的“思想+艺术+技术”试验,不仅展现了新质生产力的强大潜力,也为融媒体向智媒体的转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。
值得一提的是,项目管理技术团队护航了这部AI微短剧的扎实落地(详细可参看《现代电视技术》2024年3月刊《AI碰上国潮 龙抬头出圈》论文)。主创团队遵循项目管理金三角定律,确保在人力资源有限、时间非常紧迫、又追求高质水准的情况下,作品能够如期发布,并赶上二月二的关键节点,火爆出圈。

本文特约作者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 
王菊霞 张宗尧 吴浩





观媒·传媒大观察创始于2008年,前身为报纸观察,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媒中媒和媒体行业智库。曾作为正能量自媒体代表受邀出席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。在各大网络社交平台上,观媒的业界用户粉丝总量超过50万人,每日影响辐射数以万计的主流媒体从业者。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